河洛話
族存母語在
明亡漢語衰
滿語行迄今
漢族早哀哉
河洛話漢語
漢學留蓬萊
漢語文遺產
台灣放異彩
自從黃帝以至明朝,中原(古指陜西,後指河南)漢族通用的漢語,泛指河洛話與客家話。客家話濫觴於秦,成熟於隋唐,二者不但共用漢字,發音亦均為七音半,
且各自的詩詞都可以互通。
因客家話發展較晚,故河洛話乃為清朝以前,各朝代通行全國的官方語言。
迨至滿清入主中原,改以發音四音半之滿州語(居住於長白山愛新覺羅族之語言,又稱北京話)為全國通用語言,雖然文字仍為漢字,但發音已截然不同,而且文法結構也有差異,漢語乃被摧殘殆盡。
加上滿清統治中國將近三百年之久,嚴格來說,漢族早已被滿族同化,漢人不但不自知,忘了河洛話或客家話(通稱之為台灣話)才是漢人的真正母語,還誤認北京話為母語,難怪為滿族同化的漢人,被譏之為[清國奴]!
中原漢族雖然早已被突厥、蒙古二族統治過,但因突厥族分佈於現今山西太原附近,使用漢語漢字;蒙古統治中原亦採用漢語漢字。
但滿族則不同,在其未入關前,早已引進漢字,並改以四音半的滿州音發音。等到入關統治中國,滿州語即能順利地通行於全國,逼使漢族原來的河洛話與客家話逐漸式微;同時滿州話用不到的漢字,被棄置,時間久了自然就流失了。
猶有進者,清朝整理唐詩時,在一千二百餘首中,僅留下符合滿州話音韻的二百九十餘首,是為現今的「唐詩三百首」,漢文化精華又平白因而流失四分之三,令人噓唏不已!
本文第一段所提及的「漢族早已被滿族同化」的另一證據,國民政府推翻滿清,卻規定「北京話(滿州語)」為「國語」(國民大會表決結果,河洛話一票之差沒被採用,非常可惜);中共小老弟也靈光不到那裡去,不但繼續承認「北京話」為通行全國的「普通話」,更自宮地將漢字改為簡體字,至此大陸的漢民族已完全消失矣!國、共難兄難弟都是數典忘祖之徒!